台灣人稱百香果為什麼?水果界的「時鐘」是什麼?

百香果在台灣又稱「時鐘果」和「時鐘瓜」,客家人稱「tokeisō」,這些名稱皆源於日語「時計草」。1907年,由日本人田代安定從石川植物園引進台灣後,由於百香果在台灣野化,所以有了這些稱呼。百香果因其獨特的香味和口感而深受台灣人的喜愛,常被用於製作果汁、果醬等食品。

可以參考 自己種的玫瑰花能吃嗎?食用玫瑰的禁忌

台灣人稱百香果為「時鐘果」,其由來與日治時期有關

百香果在台灣常被稱為「時鐘果」,這個名稱的由來與日治時期有密切關係。1907年,日本植物學家田代安定從石川植物園引進百香果到台灣,當時他將其命名為「時計草」,因為百香果的花朵具有獨特的花萼,酷似時鐘的造型。後來,這個名稱逐漸被台灣人所接受,並簡化為「時鐘果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百香果在台灣還有許多其他名稱,例如「百香果」、「洋金棗」、「番石榴」等,其中「百香果」這個名稱是取自其獨特的香味,因為百香果的果實含有超過30種不同的香氣,因此有「百香果」的稱號。而「洋金棗」這個名稱則是因為百香果的果實外觀與金棗相似,因此早期台灣人將其稱為「洋金棗」。至於「番石榴」這個名稱,則可能是因為百香果的果實形狀與石榴相似,因此也被稱為「番石榴」。

百香果在台灣多個稱呼,反映多族群文化底蘊

百香果在台灣的稱呼隨着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,反映了台灣多元族群的文化底蘊。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稱呼:

  • 時鐘果:源自日治時期,「時計」一詞在日語中代表「時鐘」之意。當時,日本人將百香果引進台灣,並稱其為「時計果」或「時計草」,因其花朵盛開時似時鐘而得名。
  • 百香果:此名稱為漢語稱呼,源自於百香果的獨特風味,其果實混合了多種水果的味道,因此以「百香」為名,加上「果」字,統稱為「百香果」。
  • 酸果:百香果酸甜可口,亦有酸果之稱,廣泛用於製作果汁、甜點等。
  • 洋金桔:因其外表類似金桔,但為外來品種,故稱之為「洋金桔」。
  • 洋石榴:百香果的外形和種籽與石榴相似,且原產於熱帶地區,故有「洋石榴」之稱。
  • 喇叭花:百香果的花朵形狀猶如喇叭,因此也被稱為「喇叭花」。
  • 桐花:百香果的葉片類似桐樹的葉片,故有「桐花」之稱。
  • 木瓜果:百香果與木瓜均為熱帶水果,且果實外皮皆為綠色,因而有「木瓜果」之稱。

此外,在台灣的各少數民族中,對百香果也有不同的稱呼。例如,客家人稱其為「tokeisō」,原住民阿美族則稱其為「djuang」,泰雅族則稱其為「sangik」。

百香果在台灣有多個稱呼,反映了台灣豐富的多元族群文化底蘊。這些稱呼不僅是語言上的差異,也體現了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習俗。

百香果在台灣叫什麼?

百香果在台灣叫什麼?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
台灣百香果,果如其名,香氣百變

百香果,顧名思義,具有多種香氣。它濃鬱獨特的香氣,融合著多種水果的芬芳。百香果的香氣不只是単一的果香,而是複雜且多變的。它帶有熱帶水果的甜美,像是鳳梨、芒果、香蕉等;也帶有柑橘類水果的清新氣息,像是檸檬、柳橙、葡萄柚等;還帶有花朵的清香,像是茉莉花、玫瑰花、梔子花等。百香果的香氣是一種獨一無二的香氣,令人難以忘懷。

百香果的香氣隨著品種的不同而略有差異,但共同點是都帶有濃鬱且多變的香氣。台灣百香果主要分為三大類,分別是紫色百香果、黃色百香果和紅肉百香果。紫色百香果的香氣較為強烈,帶有濃鬱的熱帶水果香氣,像是鳳梨、芒果、香蕉等。黃色百香果的香氣較為清淡,帶有柑橘類水果的清新氣息,像是檸檬、柳橙、葡萄柚等。紅肉百香果的香氣介於紫色百香果和黃色百香果之間,帶有熱帶水果的香氣和柑橘類水果的清新氣息。

無論是哪個品種的百香果,其香氣都能令人感到愉悅和放鬆。百香果的香氣常被用於製作香水、蠟燭、肥皂等產品,為這些產品增添了獨特的香氣。此外,百香果的香氣還常被用於製作茶飲、果醬、糕點等食品,為這些食品增添了清香甘美的風味。

台灣百香果,果如其名,香氣百變

品種 香氣 用途
紫色百香果 濃鬱的熱帶水果香氣,像是鳳梨、芒果、香蕉等 香水、蠟燭、肥皂、茶飲、果醬、糕點等
黃色百香果 清淡的柑橘類水果的清新氣息,像是檸檬、柳橙、葡萄柚等 香水、蠟燭、肥皂、茶飲、果醬、糕點等
紅肉百香果 介於紫色百香果和黃色百香果之間,帶有熱帶水果的香氣和柑橘類水果的清新氣息 香水、蠟燭、肥皂、茶飲、果醬、糕點等

百香果在台灣各族群各有不同稱呼

百香果在台灣各族群各有不同稱呼,反映了台灣多元的族群文化。除了閩南語的「時鐘果」、「時鐘瓜」之外,客家人稱百香果為「tokeisō」,原住民則有不同的稱呼,例如阿美族稱之為「malekisay」,泰雅族稱之為「masaw」,布農族稱之為「hulihau」,鄒族稱之為「muhaki」,排灣族稱之為「tjuveqeveqe」,魯凱族稱之為「vanua」,卑南族稱之為「tsavulj」。這些稱呼都反映了各族群對百香果的不同認識和使用方式。

閩南語的「時鐘果」、「時鐘瓜」指的是百香果果實的外觀像時鐘,客家語的「tokeisō」也是類似的意思。原住民的稱呼則大多與百香果的果實或食用方式有關。例如,阿美族的「malekisay」意為「甜瓜」,泰雅族的「masaw」意為「香瓜」,布農族的「hulihau」意為「香果」,鄒族的「muhaki」意為「香味果」,排灣族的「tjuveqeveqe」意為「多汁果」,魯凱族的「vanua」意為「甜果」,卑南族的「tsavulj」意為「酸果」。

這些不同的稱呼不僅反映了各族群對百香果的不同認識,也反映了他們對百香果的不同使用方式。例如,閩南人和客家人常將百香果製成果汁、果醬等食品,而原住民則常將百香果直接食用或加入菜餚中。這些不同的使用方式也體現了台灣多元的飲食文化。

百香果台灣稱號眾多,從果實外觀到味道皆有描述

台灣人稱百香果的稱號眾多,不僅有「時鐘果」、「時鐘瓜」、「tokeisō」等名稱,還有不少描述其果實外觀和味道的稱號。例如,客家人將百香果稱為「洋石榴」,因其外形與石榴相似,果肉多汁、酸甜可口,因此得名。在閩南語中,百香果又俗稱「雞蛋果」,因其果實外觀呈橢圓形,大小類似雞蛋,故稱之為「雞蛋果」。

此外,百香果還有「香瓜」、「洋香瓜」等稱號,主要是形容其獨特的香味。百香果的香氣濃郁馥鬱,果肉中含有豐富的果膠和多種維生素,吃起來酸甜可口、香氣四溢,因此被稱為「香瓜」或「洋香瓜」。這些名稱不僅反映了台灣人對百香果的喜愛,也體現了台灣多元的文化特色。

除了上述名稱外,百香果在台灣還有許多其他稱呼,如「西番蓮果」、「五味果」、「藤葡萄」等,這些名稱都反映了百香果的各種特點。例如,「西番蓮果」是根據百香果的學名「西番蓮」而來;「五味果」形容其果肉味道豐富,酸、甜、苦、澀、香五味俱全;「藤葡萄」則描述了百香果的藤蔓生長習性和葡萄相似的特點。

百香果在台灣的稱號眾多,反映了台灣多元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語言特色,也體現了台灣人對百香果的喜愛程度。

可以參考 百香果在台灣叫什麼?

百香果在台灣叫什麼?結論

百香果在台灣因其獨特的外貌與果實散發的特殊香氣而廣受歡迎,被賦予了多個富有特色的名稱。這些名稱不僅反映了不同族群在其語言中的稱呼,也體現了台灣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。無論是閩南語中的「時計果」與客語中的「tokeisō」,皆源自日語「時鐘草」的翻譯,都與百香果的英文名稱「passion fruit」可說是異曲同工之妙。同時,閩南語中的「百香果」、「石榴蜜」,以及客語中的「天堂果」、「藤稔」,都充分描述了百香果那兼具外觀和香氣的獨特魅力。百香果的豐富風味更令其在原住民語中得到了「蜂蜜果」的美稱;而「香石榴」以及「香瓜」等名稱則更是直接地表達了人們對其香氣的讚許和喜愛。

不論是哪個名稱,都生動地反映了台灣人對百香果的深刻情感和對其價值的認可。這個多汁美味的果實,無疑已成為台灣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百香果不僅營養豐富,風味獨特,而且因其在醫藥和美容領域的潛在價值而備受關注。百香果在台灣獲得如此眾多名稱,正是其深受歡迎的最佳證明。讓我們共同探索百香果的多元魅力,並藉由這些富有特色的稱呼體驗台灣獨特的文化遺產。

百香果在台灣叫什麼? 常見問題快速FAQ

百香果在台灣最常見的名稱是什麼?

百香果在台灣最常見的名稱是「時鐘果」,這個名稱源自日語「時計草」,因為百香果於1907年由日本人田代安定從石川植物園引進台灣。

百香果在台灣還有哪些其他名稱?

百香果在台灣還有「時鐘瓜」、「tokeisō」等名稱,其中「tokeisō」是客家語,也是源自日語「時計草」。

百香果為什麼會叫「時鐘果」?

百香果之所以會叫「時鐘果」,是因為它的外形酷似時鐘,果皮上有許多條紋,看起來像時鐘的刻度,而果實成熟後會自然開裂,露出裡面黃色的果肉,就像時鐘的指針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